江苏扬中经济开发区-年产5GWh储能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是全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全球能源转型已由起步蓄力期转向全面加速期,正在推动全球能源和工业体系加快演变重构。

  进入 21 世纪以来,全球能源结构加快调整,新能源技术水平和经济性大幅度的提高,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利用实现跃升发展。为尽快实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目标,2016 年,178 个国家共同签署《巴黎协定》,对 2020 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行动作出统一安排。

  《巴黎协定》签署以来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提供了全球新增发电量的约 60%。中国、欧盟、美国、日本等 1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世界主要经济体积极推动经济绿色复苏,绿色产业已成为重要投资领域,清洁低碳能源发展迎来新机遇,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占一次能源供应总量的份额就要从 2017 年的 14%提高到 2050 年的 65%。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到 2050 年的转型能源方案中,太阳能和风能的份额将大大提高。

  为更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绿色低碳转型是我国甚至全球必然的发展趋势和道路。2020 年 9 月,习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讲话时即指出,为了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并做出承诺,力争于 2030 年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太阳能和风能作为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领域中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的发电方式,已成为实现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和双碳目标的重要依托。2021 年 3 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大目标纲要》,提出落实 2030 年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构建现代能源体系,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全方面推进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

  随后又相继出台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中和工作的通知》、《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等支持性政策,进一步明确通过全力发展太阳能与风能力争实现双碳目标。

  考虑到储能系统的建设对提高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利用率、降低弃风、弃电、弃水率、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支撑作用,在国家宏观政策对构建“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高度融合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路径的规划引导下,各地方依据其当地自然环境特征和实际的需求,出台了针对性的配储要求细则,为储能项目的落地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指引。

  如在 2022 年 1 月上海市发改委发布的《金山海上风电场一期项目竞争配置工作方案》的参与要求中即提出,“承诺按照本市能源主管部门要求的建设时序建设电化学等储能装置,且配置比例不低于 20%、时长 4 小时之后”;在 2021年 8 月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发布的《关于 2021 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中提出“风电、光伏发电项目配套电化学储能容量应为不低于项目装机容量 15%(2 小时)”;在 2021 年 6 月,天津市发改委印发的《2021-2022年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开发建设和 2021 年保障性并网有关事项的通知》的申报条件中提出,“单体容量超过 5 万千瓦的项目,应承诺配套建设特殊的比例的储能设施或提供对应的调峰能力。其中,光伏发电项目承诺储能配比不低于项目装机容量的 10%,风电项目不低于 15%”。

  综上所述,各地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项目建设要求中均提出了应配套相应的储能设施,且配比要求均高于 10%。考虑到 2030 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的战略目标,按照 10%的配置比例测算,相关储能行业市场空间广阔。故地方政策的出台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为了落实我国双碳战略,2022 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部位相继发布《“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十四五”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规划》等能源发展规划,均将全力发展光伏产业作为实现双碳战略的重要方法,为光伏行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根据欧洲光伏产业协会数据,2021 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 167.9GW,同时预测到 2026 年光伏装机容量乐观数据 458.8GW,保守数据 243.5GW。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21 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 54.88GW,同比增加 13.9%,累计光伏并网装机容量达到 308GW,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均为全球第一。2020 年

  12 月 12 日,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到 2030 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 25%左右。为达此目标,“十四五”期间,我国光伏年均新增光伏装机或将超过 75GW。

  光伏焊带是光伏组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电气连接部件,应用于光伏电池片的串联和并联,发挥导电聚电的及其重要的作用,以提升光伏组件的输出电压和功率,其品质优劣直接影响光伏组件电流的收集和传导效率,对光伏组件功率、组件服役寿命和光伏发电系统效率的影响较大。随着全球及我国光伏行业市场需求的释放,光伏焊带市场需求也将迎来快速增长。

  近年来,全球及我国全力发展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并网发电占比快速增加,带来较高的储能需求。与此同时,电力市场化改革为储能提供了商业化路径,进一步增加了储能产品需求,储能行业发展前途广阔。公司拟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抓住储能行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机遇,扩增储能系统产能。本项目储能系统最重要的包含面向电力市场的全功能独立储能电站系统、移动储能系统、分布式小储能系统、储能电池模块 PACK、储能专用电池管理系统 BMS、储能能量管理系统 EMS 等,可

  广泛用于电源侧新能源配套储能、用户侧主动削峰填谷及分布式储能聚集虚拟电厂等领域。项目实施后将能实现新增年产 5GWh 储能系统的生产能力,有助于扩大公司储能类产品的生产规模,更好的切入储能领域、完善公司业务布局、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进而为整体增强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奠定产能基础。

  储能系统作为能实现“削峰填谷”、调峰调频、平滑电力系统波动的重要设施,是减少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弃风、弃光、弃水率、支撑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并网发电、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坚强电网的关键环节,其电源侧市场需求将随着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集中式电站的大规模建设而快速增加。与此同时,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优先推动风能、太阳能就地就近开发利用的战略规划也使得用户侧储能系统建设需求快速增加。

  此外,随着我们国家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峰谷电价价差的扩大,将建立有利于新能源、储能等发展的市场交易机制和价格机制,为储能商业化应用提供新模式,逐步推动电源侧、用户侧储能设施需求增加,储能行业市场空间广阔。

  由于储能系统产品具有定制化、非标准化的特点,需在生产现场来加工装配、调试,且成套系统舱体体积非常庞大,在生产现场加工装配周期需要 1-2 个月,占用生产场地面积较大、时间比较久,对生产场地大小提出较高要求。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公司将新购置土地、新建厂房、新增生产设备,为储能系统生产制造提供必备的场地和软硬件设备资源。

  项目建成达产后,公司将实现新增年产 5GWh储能系统产能。因此,项目实施能扩大公司储能产品产能,为抓住市场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机遇、提高市场占有率奠定必备的产能基础,助力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以母线产品的研发、制造及销售为主营业务,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逐渐形成包括低压母线、高压母线、光伏焊带、中低压成套设备、铜铝制品的产品矩阵。但是在新能源发电领域,公司仅仅依靠光伏焊带没办法实现新能源发电的多领域市场覆盖。因此,自 2022 年以来公司积极地推进储能相关业务,相关产线已建设完成,并且收入实现迅速增加,形成了风力、太阳能为主要的新能源发电全覆盖。

  本次募投项目实施后,公司将能实现现有储能产品产能扩增,有利于公司顺应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加大在储能领域的业务布局,提高储能产品占比,进一步丰富产品品种类型,优化业务布局,增强风险抵御力和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密集出台多项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及储能有关政策,为储能行业发展提供了顶层政策规划,其中多项国家及地方政策中明确了新能源发电项目储能配置要求,且配置比例要求基本在 10%-30%范围内,备电时长在 1h~4h,为推动储能行业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政策保障,行业面临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机遇。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发展形态趋势下,考虑集中式风电、太阳能发电等电站的单体建设规模均较大,对配套储能产品的需求同样较高,因此行业内订单均以大订单为主,相关生产企业需具备较强的规模化生产能力才能满足下游客户单一订单的产量和交期需求。

  因此,具有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企业通常在市场开拓过程中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在下游需求旺盛的前提下,通过大规模生产基地的建设,扩建产能,还将能有助于形成内部规模经济,大大降低单位产品的管理、研发、销售等成本,增强产业链内议价能力,实现边际效益递增。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实施将在提升公司储能产品产能的基础上,增强产业链内议价能力、摊低单位成本,从而提升公司纯收入能力,为公司逐步发展壮大奠定基础。

  加快发展清洁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作为确保能源安全、降低碳排放、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得到国家的全力支持,我国先后出台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十四五”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规划》等多项政策强调加快可再生源能发电等装机应用。而储能作为提高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利用率的重要支撑性设施,同样得到国家政策的全力支持,出台了《关于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的通知》、

  能源发电企业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等多项政策鼓励储能行业发展。在此基础上,考虑电化学储能相较于其他储能路径的技术和经济优势,电化学储能将成为储能行业重要发展趋势。

  公司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以越来越好的服务于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并网发电,满足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对必备的储能设施的需求。因此项目实施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和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近年来,随着快速推进能源结构改革、构建以非化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体系成为全世界共识,风力、太阳能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利用率大幅度的提高,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在电力系统的装机量和发电量快速增加。储能系统作为新能源发电效率最大化的重要保障,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集中装机量快速增加的基础上,考虑分布式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装机量的增加,结合电力市场化改革为储能提供新盈利模式的驱动,储能行业仍将维持迅速增加态势。

  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 2025 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 30GW 以上的目标,2020-2025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 50%。根据 CNESA 预测,保守场景下,2025 年中国电化学储能累计投运规模有望达 35.5GW;随着“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和储能有关政策的推动,理想场景下 2025 年中国电化学储能累计投运规模有望达 55.9GW。

  据赛迪智库预测,到 2025 年我国锂电储能累计装机规模有望达 50GW;到 2035年我国锂电储能累计装机规模有望达 600GW。根据 2030 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 亿千瓦以上的战略目标,按照 10%的配置比例测算,到 2030年我国电化学储能行业同样有较高的装机规模。

  综上所述,我国储能行业有较好的市场基础和较大的未来发展空间,将为本次项目新增产能消化提供市场支撑,项目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为满足电力行业内客户对产品质量的高要求,公司制定了严格的质量管理目标和行之有效的品质保障体系,通过了 ISO9001:2015、ISO14001:2015、OHSAS18001:2007、SA8000:2014、GB/T27922-2011、GB/T23331 等六大体系认证。在上述较强的产品性能和较高的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公司在电力系统内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声誉,已与金风科技、国能信控、南瑞太阳能等行业内领先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本项目实施后,公司将能扩大现有储能产品产能,实现新增年产 5GWh 储能系统产能,且产品主要使用在于电力系统中的风电和光伏发电领域,因此公司现在存在在电力行业内良好的品牌影响力和在风电、光伏领域丰富的客户积累将为本项目顺利实施提供必备的客户基础。

  公司储能系统产品具有定制化、非标准化的特点,应该要依据客户需求选择合适的储能技术和产品,将电池 PACK、储能变流器、电池管理系统、能量管理系统等多个组件有机组合在一起,为客户打造一站式储能解决方案,使储能电站的整体性能达到最优。而以上内容均需在实践中、通过与下游客户的磨合中,逐渐积累和深化。公司现已实现了储能系统的成功交付应用,积累了一定的项目经验,为本次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经验支撑。

  与此同时,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公司还形成了较强的技术实力,如储能系统工程仿真设计和消防仿真设计技术,能最大限度降低储能系统本身运行过程中的能耗,并实现精准温控,确保储能系统消防安全,助力发电机组安全出力运行;储能系统中变压器相关的线圈浇注工艺和铁芯制造工艺,能降低变压器损耗,并具备配电房全景监控、无线测温、故障报警和运作时的状态分析等功能;储能系统中电池管理系统相关硬件端多级保护和滤波、均衡算法、SOX 算法等技术,能实现精准测量、多级防护、精准计算、精准跟踪。

  综上所述,公司在储能系统各个关键组件和整体设计层面均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为本次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本项目计划投资总额为 65,294.25 万元,其中使用募集资金 58,251.64 万元。项目投资内容具体包括土地购置投资、建筑工程投资、设备购置及安装投资、基本预备费、铺底流动资金。

  经过可行性论证及项目收益测算,这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拥有非常良好的经济效益。项目实施后,能够为公司带来稳定的现金流入。

  此报告为正式报告摘取部分。需编制政府立项、银行贷款、投资决策等用途可行性研究报告咨询思瀚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