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和电力:实干笃行促发展


  持续加大科学技术研发力度,完善研发团队建设,扩大生产,提高产能,生产经营呈现产销两旺的好势头。

  8月28日,走进兴和电力公司车间内,机声轰鸣,机械加工设施高速运转,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熟练作业,铆足干劲抢时间、赶订单,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兴和电力公司前身是黄冈铝厂,是一家有着50多年历史的黄冈本土企业,过去的主流产品是铝合金供水管。随着塑料材质水管的全面兴起,企业经营遇到很大困难。

  从2005年起,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程晓敏教授团队展开长期技术合作,公司研发的高强度高导电率电力管母线制备,通过对铝合金加工工艺的改进,解决了铝产品纯度和强度难以兼容这一难题,研发出绝缘管母线、空芯扩径容线等系列新产品,解决了导线米无支撑条件下,管母线不下垂这个“卡脖子”难题,获得发明专利7项,国内市场占有率40%,排名全国第一。产品出口到19个国家。

  良好的环境是企业茁壮成长的基石。兴和电力公司从成立之初,就把人才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抓,致力于打造优良的“软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我们从企业成立开始,就组建了专业的设计团队,对生产的基本工艺、图纸以及生产设备,都进行了精心地选择,到目前为止,公司产品非常成熟,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公司董事长周锦平介绍。

  湖北兴和十分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企业成立之初,就建立了“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理念。花“重金”从沈阳聘请了一名营销副总经理,为兴和打开了电力材料的新市场,帮助兴和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

  走进公司展厅,墙上挂满了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这些专利证书是该公司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核武器”。

  目前,企业具有各类专业方面技术人员180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100人。公司长期与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国网武汉高压研究院、黄冈师范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聘请4名在职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引进4名博士生担当研发骨干。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兴和电力公司一方面加大投入,持续不断地开展科学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驰而不息地强化企业管理,迎难而上,真抓实干,激发企业未来的发展新活力。

  工业铝材生产车间、接地材料车间、密集母线车间、成套设备生产车间,生产区4栋标准化厂房每天不间断地生产运转着,将一批批产品投放市场。

  2020年,公司成立研发中心大楼,设立5个高校专家组和9个实验室,并配置各类研发检验测试仪器和设备100余台。其中,110KV高压专业屏蔽实验室和大电流(10000A)温升实验室为华中地区非公有制企业最大、功能最全,并被武高所认可的合作检测基地。

  “2021年公司新增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在工业铝材生产车间引进了3条自动化、智能化的挤压生产线,”周锦平说,“其中一条是4500吨挤压生产线,主要生产电力、交通和新能源等领域的高强度工业铝型材。”

  “黄冈在湖北地区的工业铝材,过去是一个短板或者说是一个空白,我们的工艺改进以后,不单单是可以生产电力产品,也能应用到别的领域。”周锦平说。

  从零起步,从无到有,兴和电力公司扎根黄冈,跻身全国母线行业第一方阵。新上的电力、新能源工业铝材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电力、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3C电子、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等领域,为融入湖北省光谷科创大走廊,完善智能制造产业链提供支持。

  从起步阶段单一生产铝合金管母线年来,兴和人紧跟时代步伐,在电力导电新材料这一领域深耕发展,在产品创新上不断探索,不断延伸产业链。

  稀土铝合金管母线产品、绝缘管型母线、复合屏蔽绝缘铜(铝)管型母线、高特种导线及其配套的电力金具、空芯扩径容线等系列新产品相继被研发出来。其产品还被应用于国内首条交流1000KV特高压示范工程和世界首条直流±800KV特高压输变电线路工程。

  公司自2003年成立以来,先后建立“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湖北省绿色电力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校企共建电力有色材料研发中心”“湖北省兴和电力新材料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4个省级科研平台。拥有 63 项国家专利技术,起草制订国家标准1项、电力行业标准多项。与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黄冈师范学院等多所高校长期保持企校联合创新合作,建有8个科学实验室。

  在兴和电力公司办公大楼里,刻着这样一句话:诚信、团队、创新、责任。周锦平说,“公司始终以优质的产品为基石,以诚信的经营为原则,以为客户创造更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为宗旨。也正是对质量的格外的重视,对客户的高度负责,才让兴和电力在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中牢牢占据了一席之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兴和电力已成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电线、电缆生产企业”。

  公司2022年产值4亿元,今年产值目标5亿元。展望未来,兴和电力公司将在巩固电力母线等电力器材制造业务的基础上,向智能、环保、安全、节能的新能源产业方向发展,努力为电力市场提供能源转型整体解决方案和服务。